在占星学中,人们把天空像披萨一样划分为12块,每一块称为一宫,就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黄道十二宫。但在具体的看盘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宫位有事大小相同,有事大小不一。其实这和宫位的概念相关。不同的占星流派在占星学的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解读方法。在日后,逐渐称为等宫制和分宫制。

基本概念
等宫制
发源于古希腊时期,每个宫位严格的对应一个完整的星座,大小相等。以上升星座为第一宫的起点,依次划分。宫位大小完全一致,每个都是相等的30°。
分宫制
中世纪后期逐渐发展成熟。这种划分方法主要考虑到出生地的因素,根据维度的不同,适当调整宫位的大小和角度。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劫夺”。很多占星流派都采用这种方法。例如Placidus、Koch等多个分支。
技术差异对比
等宫制:仅仅考虑黄道维度因素。
分宫制:总和考虑出生地的维度因素,尤其是高纬度地区。
使用场景优势
等宫制的优势
人生解读:更适合解读成长课题,比较容易突出人生重点。清晰方便的把握整体命运和能量的走向。
推运预测:和具体星象对照清晰,便于解读。尤其是对太阳弧的推运明确。有助于行星运行过宫时的清晰展示。
分宫制优势
具体事件预测准确:占星卜卦预测准确性高,有助于精准定位事件的事件和空间。对现实因素的考虑比较周全。
性格分析清晰:更贴近真实的性格,预测实际行为。便于解读深层的潜意识性格。
实操建议
建议新手从等宫制开始学习,在熟练理解并且学会运用后开始学习分宫制。两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解读工具。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