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被赋予了“毒月”这一称谓,其中,这个所谓的 “毒”可能是阴阳失衡、湿热交织而组成的。
天气湿热交织,毒虫横行
农历五月,正值仲夏时节,气温迅速攀升,阳光炽热。与此同时,降雨也逐渐增多,空气湿度显著上升。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为各种毒虫、蚊蝇的幼虫以及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和活跃条件。
毒蛇、蝎子、蜈蚣等毒虫频繁出没,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咬伤,引发中毒反应。细菌、病毒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大量滋生,导致传染病易于爆发和流行,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感染。
中医认为阴阳失衡,邪气入侵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农历五月,阳气达到最旺的状态,正所谓 “阳极必阴”,此时阳气开始逐渐向外发散,而人体内部则相对虚弱。在这个阴阳交替、动荡不安的时期,风、寒、暑、湿、燥、热等六气也变得紊乱,人体一旦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引发各种疾病。
农历五月五行属火,阳气的过度旺盛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上火症状,如心火亢盛,引发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小肠积热则可能导致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问题。
此外湿热之气加重,若脾胃功能较弱,无法及时运化水湿,就会造成湿热内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对于女性而言,湿热下注还可能引发妇科疾病;男性则可能出现精气活动受阻的情况。
阴阳相争,邪祟滋生
五月初五端午节,更是处在毒五月之中,阴历的五月初五双五重叠,被称为毒五日”。此时,阴阳二气相互较量,阴气逐渐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等随着酷暑的来临而愈发猖獗。传统上在“天地交泰九毒日”(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以及“天地交泰日”(五月十四),人们更是严禁杀生、行淫,力求端容肃己,以保平安。
所以正如端午习俗中的佩戴香囊、插艾草一样,这正是驱避毒虫、提神醒脑、芳香化湿的作用。此外,古人还倡导在五月节制嗜欲,保持饮食清淡,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增加苦味食物,以达到益肝补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