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暑热,暑热作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的特性。当人体遭受暑热侵袭,首先会出现体温调节失衡,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这一过程会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流失,出现口渴、咽干、尿少色黄等症状。同时,暑热还会影响心脏功能,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让人感到心慌、气短。
高温环境下,中暑成为常见疾病。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等。此外,暑热还容易诱发热伤风,患者除了有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外,还伴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等暑热表现。高温会促使血管扩张,血压波动,血糖调节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夏季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而言,病情极易加重。
长夏,通常指农历六月,涵盖了大暑和立秋两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频繁且降水量丰富。与此同时,气温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蒸发作用强烈。大量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不断蒸发,水汽持续进入大气,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急剧增加,空气湿度明显上升。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最易侵犯脾胃。脾胃在人体中负责运化水湿,当湿邪来袭,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严重阻碍。人们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稀溏且黏滞不爽等消化系统症状。
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使得人体气血流通不畅。人们会明显感到身体困重,四肢如同灌了铅一般,活动起来极为乏力。此外,湿邪侵犯关节,会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尤其对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长夏时节病情往往会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