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尽一年中四季更迭、气候变化的情况。你可否知道,在这二十四节气里,其实还细致划分着中气与节气,而这也正是闰月诞生的奥秘所在。
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起,逢单的为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逢双的为中气,像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这种划分并非随意为之。节气更多反映的是季节、物候等直观的变化。中气则依据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到达的特定位置确定,并且在农历中起着确定月份的关键作用(农历规定,每个月都必须有一个中气)。例如含有雨水的月份为正月,含有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依此类推。
中国传统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个月,根据月相变化确定月份,体现了阴历的特点;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同时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
正是因为要参考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而其中一个回归年(约365.2422天)比12个农历月(约354.3672天)多出约11天,这种差距不弥补,后面越差越大。为了让其既能反映月相变化,又能与四季季节变化相适应,设置闰月来协调了阴阳历之间的差距,确保农历历法准确性。
2025年农历六月之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立秋,而没有中气处暑。而农历规定,当某个月份没有中气时,这个月就被定为闰月,且是上个月的闰月,所以2025年就有了闰六月。而时间段是从2025年闰六月初一是阳历7月25日到8月23处暑截至(7.2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