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平台,“A 型人严谨、B 型人洒脱、O 型人外向、AB 型人矛盾” 的描述随处可见,这种将血型与性格绑定的说法,早已渗透到择偶、求职甚至教育领域。但追根溯源,这一学说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与争议。
科学依据
人们争相为自己寻找定位在某血型对应的性格类型中,而科学早就给出了答案:不存在与血型相关的人物类型划分。虽然有人认为“血型基因可能是某种性格基因的连锁遗传”但已知性格不是由一个单独的血型基因控制的,成百上千个基因是造成不同的性格的原因。血型论者对这个答案不屑一顾,大量的科学证明也没有改变这种说法:“在与个性有关的表现方式上各型个体都大体相似。”
例如,在一份长达17页的心理学杂志文章中,古川竹二总结说在18个特征上发现了B型与A型和O型人群的区别。相反,在1964年,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却用另一种调查手段发现,只有568人当中的B型比A型和O型更温暖顺服。1980年,斯万等人又对547名儿童作调查后发现,在各种紧张的情绪指标里,比起A、B两个血型,“O型人最紧张不安”。AB型紧张指数则最高。上世纪后期至新世纪期间还出现了一些研究血型不同心理素质差异的文章,
大五人格理论是一种受心理学工作者普遍承认的人格理论,根据这个假设的不同血型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格差异,“大五性格包括:情绪(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心和开放性五个维度”。在对50到70多岁的研究对象所作的一项历时数年的研究项目,以及另一项在10年间随访超过800名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之间,并没有血型差异(A、B、O、AB)”。即便如此,何以又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似乎全对?这其中隐藏着人类的一个古老游戏。
心理学的经典套路
巴纳姆效应
对一个人的性格描述几乎都能包罗万象、毫无遗漏,对血型性格的描述更是弹性十足,“A 型人有时认真有时犹豫”,“B 型人既独立又冲动”。这样正面和反面都顾及到的描述性语句总会让人觉得特别符合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影子。这样的评价简直就像一个神秘算命先生一般,让人难以置信,“看出来了!你很真诚,也很独立”,好像是什么天大的秘密或者玄妙的缘分一样。
自我实现预言
受血型性格影响极大的日本,我发现在被测试者们的性格调查表和他们周围人口中的“他们那血型人就是这样的人”的印象中很符合。大概是因为自觉地为了顺从社会上的期待而表现出差别的部分——被告知拥有这样的血型就应该是这样的性格的人们,无意识中就试图顺应这种被期望着的(之事),便呈现出了自己的人格(这是很少谈论到血型的像美国那样的地方才不会发生的事情)。
幸存者偏差
“看到别人评‘过分认真’时,想到的可能是自己经常加班、反复核对报表的经历,却忽略了自己有时也存在草率应付的事情;”、“认为‘积极实干’的人”,“联想到的可能也是自己的项目,而没有注意到自己也曾不干苦活累活甚至逃避责任的现象。”也就是说,当遇到一个信息时,习惯性地去关注并记住与此与自己印象一致的内容,同时忽略与之前印象相冲突的信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