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是怎么来的?登高赏菊与敬老习俗全解析

编辑: vega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现代,这个节日或许不像春节、端午那样热闹,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它承载着“敬老、登高、思亲、祈寿”的深厚文化意蕴。那“九九重阳节”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来历又与哪些古老信仰有关?今天,就带你重新认识这个温暖又诗意的日子。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在古代,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被称为“重阳”。因为“九”是阳数中最大者,又谐音“久”,象征长久、长寿,古人认为这是个极为吉祥的日子。

因此,“九九重阳”被赋予了多层含义:

阳气极盛,宜登高祈福;

九九归一,寓意循环新生;

长长久久,象征健康与长寿。

后来,这个节日也逐渐与“敬老”联系在一起,演变成今天我们熟知的老人节。

二、重阳节的起源:从祭天祈寿到敬老感恩

重阳节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那时人们在农历九月举行秋收祭祀,感谢天地与祖先的恩德。到了汉唐时期,这种祭祀活动与“登高避灾”“饮酒赏秋”等风俗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

《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登高饮酒,谓之避灾。”

说明早在西汉,人们已经有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并写入宫廷礼仪。

可以说,重阳节兼具了宗教、季节与人文三重意义——既是敬天祭祖的丰收节,也是登高祈寿的健康节,更是感恩敬老的温情节。

三、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虽然每个地方的风俗略有不同,但“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几乎是全国通行的传统。

1. 登高望远

“登高避灾”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古人认为阳气旺盛之日,登高可以吸纳天地清气、驱除灾厄。如今登山、远足、郊游都被视为延续这一传统的方式。

2. 赏菊饮酒

九月正值菊花盛放之季,古人有“花中隐士”之称的菊花象征坚贞与长寿。人们常在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以祈健康与长寿。

3. 吃重阳糕

“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传统重阳糕通常做成多层塔状,上插小红旗或点蜡烛,象征“登高祈福”。

4. 佩戴茱萸

“九月九,佩茱萸,登高望远避祸殃。”茱萸是一种香草,被认为能驱邪避凶。古人将它佩在身上或插在门头,以保平安。

5. 晒秋

南方许多地区还有“晒秋”的风俗。秋收后,人们把五谷、辣椒、南瓜等摆在屋檐下晾晒,不仅实用,也是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

6. 祭祖与归宁

重阳节在民间也被称为“祭祖节”。很多地方的人会在这天扫墓、祭拜祖先,感念亲情。

古时女子在重阳节“归宁父母”,也就是回娘家看望父母,因此重阳又有“女儿节”的别称。

四、重阳节的文化意义:从登高到敬老

在古代,重阳节重在祈福避灾;而在今天,它更多承载着敬老与感恩的意义。1989年,我国正式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助老。

所以,如今的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更是一种文化提醒——让我们记得去看望父母、陪伴长辈,表达感恩之情。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个性化看盘
星盘,星座运势